
工伤认定后工资如何领取
工伤认定后,工资领取流程如下:员工需进行工伤认定和伤残等级鉴定,根据鉴定结果,员工可暂停工作接受医疗,期间工资和福利待遇不变,由单位按月支付,工伤赔偿包括医疗费、护理费、误工费等,员工康复后,需继续工作,工资发放如常,若因工伤无法继续工作,将享受工伤津贴或伤残补偿,工伤认定后工资领取需按法定流程进行,确保劳动者权益。
一、工伤认定后的工资是怎么领的
工伤认定后,职工在停工留薪期内,原工资福利待遇不变,由所在单位按月支付。停工留薪期一般不超12个月,伤情严重或情况特殊,经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可适当延长,但延长不得超12个月。
工资发放标准方面,依据受伤前12个月的平均工资计算。若工作不满12个月,则按实际工作月数平均工资计算。
领取方式上,通常由单位按正常工资发放流程进行,职工无需特别申请。若单位拒绝支付或支付金额不符,职工可与单位协商,协商不成,可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或申请劳动仲裁,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二、工伤认定后公司需要补偿些什么费用
工伤认定后,公司需承担的补偿费用分不同情况。若未缴纳工伤保险,公司要承担全部法定赔偿责任,包含治疗工伤的医疗费用和康复费用、住院伙食补助费、到统筹地区以外就医的交通食宿费、安装配置伤残辅助器具所需费用、生活不能自理的生活护理费、一次性伤残补助金和一至四级伤残职工按月领取的伤残津贴、终止或解除劳动合同时应享受的一次性医疗补助金与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因工死亡的丧葬补助金、供养亲属抚恤金和因工死亡补助金等。若已缴纳工伤保险,公司需支付停工留薪期工资福利待遇、五级和六级伤残职工按月领取的伤残津贴,以及终止或解除劳动合同时的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
三、工伤认定后单位不赔偿标准怎么办
工伤认定后单位不按标准赔偿,劳动者可采取以下措施维权。首先,与单位协商,明确指出其应承担的法定赔偿责任,争取和平解决纠纷。若协商不成,可向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提出调解申请,由该机构居中调解。
若调解也无法解决,劳动者可自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之日起一年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提交仲裁申请书及相关证据,如工伤认定决定书、医疗费用票据等。
对仲裁结果不服的,除法律另有规定外,可在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通过司法途径强制单位履行赔偿义务。
工伤认定后的工资领取流程至关重要。一般来说,职工所在单位会按照规定支付相应工资。若单位未依法支付,职工可通过合法途径维权。比如,可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促使单位履行支付义务。同时,要注意保留好相关证据,像工伤认定决定书、工资发放记录等。另外,在停工留薪期内,工资福利待遇不变。你是否对工伤认定后的工资领取还有其他疑问呢?若在工资领取方式、数额计算、维权步骤等方面存在困惑,就赶紧联系我们吧,专业法律人士将为你提供准确、详细的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