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买房后发现是凶宅是否构成消费欺诈

访客 2025-09-24 15:01:05 23112
买房后发现所购房屋是凶宅,是否构成消费欺诈需视具体情况而定,如果卖家故意隐瞒了房屋是凶宅这一重要事实,导致买家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购买,这可以视为消费欺诈,但如果卖家并未隐瞒,并且在合同中明确标注了房屋的历史背景,那么买家在购房后发现问题则不构成消费欺诈,具体情况需结合相关法律法规和合同条款来判断,摘要的准确性与原始内容的完整性和清晰度有关,以上内容仅供参考。

买房后发现是凶宅是否构成消费欺诈?

  构成。

  根据《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八条,欺诈的构成需满足经营者存在主观故意、实施隐瞒行为、导致消费者作出错误意思表示。

  在房屋买卖场景中,卖家明知房屋内发生过非正常死亡事件,却未在交易过程中主动披露,且该信息足以影响购房者的心理判断与交易意愿,则构成法律意义上的欺诈。

  法院通常以“社会一般认知”为标准界定“凶宅”。房屋内发生的死亡事件符合公众对“凶宅”的普遍认知,且该信息属于影响房屋价值与居住体验的重大瑕疵,卖家即负有如实告知义务。

  卖家通过合同条款、口头承诺等方式作出“无隐瞒”声明,却未履行披露义务,则进一步强化了欺诈的故意性。

  购房者的知情权受法律保护。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八条,消费者享有知悉商品真实情况的权利。

  卖家隐瞒“凶宅”信息,剥夺了购房者的选择权,导致其基于错误认知签订合同,符合欺诈的因果关系要件。

消费欺诈可以退一赔三吗?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明确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服务存在欺诈行为的,应按消费者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金额为商品价款或服务费用的三倍;不足五百元,按五百元赔偿。

  这一条款为“退一赔三”提供了直接法律依据,但需满足以下条件:

  1. 主体适格

  交易双方需符合消费者与经营者的法律定位,即购房者为生活消费需要购买房屋,卖家为从事商品房销售的经营主体。

  2. 行为违法性

  卖家需存在故意告知虚假情况或隐瞒真实情况的欺诈行为,且该行为与购房者决策直接相关。

  3. 损害结果

  购房者因欺诈遭受经济损失,包括购房款、税费、装修费用等直接支出。

  在“凶宅”纠纷中,法院认定卖家构成欺诈,购房者除可主张撤销合同、退还购房款外,还能依据上述条款要求三倍赔偿。

  房屋价款过高导致三倍赔偿金额显著超出实际损失,法院可能结合公平原则调整赔偿比例。

  此外,卖家行为同时违反《民法典》中关于合同撤销的规定,购房者需在法定期限内行使撤销权,否则可能丧失索赔机会。

阅读
分享